《长安三万里》李白仕途不顺的根本原因

  • 作者:圣子
  • 2023-07-10

目前,正在热播的长安三万里无论从演员的颜值还是演技以及剧情等方面都已经吸引了许多观众的关注。其中,针对《长安三万里》李白仕途不顺的根本原因的讨论也是一直不断,现在,我们就来看一下这个观众最为关心的话题。

《长安三万里》李白仕途不顺的根本原因

《长安三万里》李白仕途不顺的根本原因

一个影片里表示李白干谒权贵,而权贵不待见礼拜的原因:《大唐六典》里边就规定,凡官人身及同局大功已上,亲自执工商,家专其业,皆不得入仕。《旧唐书-职官志》也说:工商之家不得予于士。一句话,工商业者,你不仅自己不能当官,你的近亲属对吧?儿子也不能来当官。所以这种情况下,李白想参加科举,没门,就这么简单。所以李白最后要当那个翰林学士,那还得靠玉珍公主的这个推荐,他参加了不了科举。

古代文人对功名孜孜以求,这既是封建社会文人阶层的传统理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知识分子胸怀天下,希望能够参与国家进程,在政治上有大的作为。而在盛唐时期,诗人们对功名的热衷又达到新的巅峰。

一方面,科举制度在唐代已经稳定成熟,科举制度打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阶层固化,让寒门子弟也有出仕的机会,许多有才能的士人对前途充满乐观,相信自己的才华一定会得到施展。另一方面,科举制度外,唐代还有其他的人才选拔渠道,比如举荐制,达官贵人可以直接向朝廷推荐人才。很多诗人为了获得达官贵人的青睐,就会向他们“推销”自己,干谒诗(相当于给名人写的“自荐信”)在大唐也达到鼎盛。

无论李白、杜甫还是高适,都写过不少干谒诗,李白写得尤其多,也写得尤其直白——不仅夸自己很用力,夸对方(拍对方马屁)也非常用力。电影中一个有争议性的桥段是,李白送干谒诗遭遇闭门羹后,“恼羞成怒”地舞剑并吓到路人,转而又很快平复了情绪,以酒消愁去了。

之后,电影进一步从高适的视角出发,详细刻画李白是多么地“想做官、爱做官”。比如李白“入赘”豪门,以此摆脱商人之子的身份,找到进入仕途的捷径;比如李白终于得到举荐,朝天阙拜见唐玄宗,处于仕途最巅峰的李白饮酒狂欢,不可一世;屡次三番受挫后,李白态度坚决地表明自己要“入道”了,可几年后高适又听闻李白再次入赘的消息;更致命的是,在安史之乱之后,李白选错政治阵营,进入永王麾下,写下了拍马屁的《永王东巡歌》,背上杀头的罪名……

总之,电影对李白“爱做官”的呈现并没有夸张——虽然与我们在教科书中所认识的李白存在一定“偏差”。历史上,李白就算因为永王事件被流放了,他对做官仍然痴心不改,干谒诗仍然没少写,一直到生命的终点。

以上就是《长安三万里》李白仕途不顺的根本原因的介绍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理解看懂,如果有帮助到大家也可以继续关注长安人网,之后也会持续为大家带来更多的内容的。

您可能感兴趣

更多

网站声明: 本站(《长安三万里》李白仕途不顺的根本原因)由“抠脚美少年”网友提供,仅作为展示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尽快删除。